霭德教育幼教部关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比例逐渐增加,许多孩子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平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4合1”、“6合1”的家庭比比皆是。同时,现在的家长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他们可塑性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从小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为此,我们提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基于以下几个需要。

(一)是贯彻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需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幼教法规文件,非常鲜明地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程》中提出::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包括三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幼儿主动发展。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学会弹钢琴,学会计算,认识几个汉字,会讲几句英语,长大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却能使孩子终生受益。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是养成教育。

(二)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我们的教育立足在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基础,而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习尊重人、学习与人相处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终生受益的东西。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懂得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三)是符合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幼儿年龄越小越单纯,各方面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最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在幼儿初步接触一些规则时、在处理与同伴、教师的关系时、在学习适应集体生活时,得到及时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二、理论依据及课题界定

(一)理论依据

       1.从心理上讲,3-6岁幼儿活动范围扩大了,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行为,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提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陈鹤琴也提出了:“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思想的教育理论,为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二)现实依据

    1.“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幼儿一生受益无穷,坏习惯的形成祸害孩子终生。通过教育研究,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科学、有计划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个人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2.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应以课程为载体,将习惯培养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学前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奠基。

    3.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有教育科研经验,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专门从事科研专家作指导。

(三)课题的界定

    “幼儿”是指“3-6的儿童”,“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是指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和强调教育过程模式有机结合的幼儿习惯培养模式,将幼儿良好习惯与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结合起来,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渗透于“生活”、“学习”、“运动”、“游戏”课程中。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旨在以课程实施为载体,通过“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模式在幼儿园正式活动和非正式活动中有机运用,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发展。

具体目标:

    1.制定3-6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目标体系。

    2.挖掘与编写“幼儿一日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系列教育内容。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幼儿行为养成教育案例集》。

    4.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大方面:

    小班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

    中班侧重于品德习惯的培养研究。

    大班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四、实践研究对象:

    御景湾幼儿园、俊园幼儿园、霭麟幼儿园、霭德幼儿园全体幼儿

五、实践研究方法:

    1.文献法:对幼儿习惯内涵的理性思考。

   (1)知道3-6岁幼儿习惯教育心理特点及幼儿行为特点;

   (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的界定;

   (3)挖掘幼儿“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的习惯教育因素;

   (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主题内容。

    2.调查法:对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作调查与分析 。

    3.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

    4.行动研究法

六、实践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起始阶段。

    方法:总动员、开题会、讲座、研究会、自学。

第二阶段:20159——20167月,全面实施阶段。

    方法:制定目标体系、研究学习、实践操作、调整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与经验论文等。

第三阶段:20169——20179月,总结阶段。

    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编写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出版研究成果。

七、实践研究措施:

    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

    2.收集、整理资料、了解研究目标,使每位研究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3.培训实验人员

    4.建立研究制度

    5.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八、实践研究预期价值

       1.通过实践研究,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2.通过实践研究,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